首页  学院概况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下载专区  特色教学  办公系统  教务系统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理论教学>>正文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2016年09月09日 10:13  点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The Basic Principle Introduction of Marxism)

 

课程编号:001103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54学时 (其中:理论课42学时, 社会实践12学时)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本课程是全校本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内容以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及基本规律为重点,适当介绍一些现代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以了解现代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新趋势。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理论知识方面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了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掌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实践能力方面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的自觉性。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学时根据校历可做适当的调整)

 

绪 论  (6学时)

 

[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二)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重  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难  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基本要求]

绪论的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焕发着青春活力。学习绪论,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它的根本理论特征,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它的最高社会理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要了解现今时代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与练习]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学时)

 

[知识点]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三)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三)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三)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重  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难  点]

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基本要求]

这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一章,要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要明确规律的特点,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实践与练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4学时)

 

[知识点]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三)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二、从必然走向自由

(一)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二)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重  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3.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  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学习这一章,要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解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明确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弄清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深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弄清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明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实践与练习]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学时)

 

 [知识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
  (三)社会意识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重  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  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关系问题。

5.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基本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历史观,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实践与练习]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3学时)

 

    [知识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四)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三) 资本的原始积累

(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三)资本积累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重  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难  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基本要求]

本章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经济和政治的本质。学习本章,要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了解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通过对商品经济的分析,掌握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分析剩余价值理论打下理论基础;要认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实现了价值的增殖。要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社会化生产,首先是以大工业为其物质技术基础,了解社会化生产的形成以及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了解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握其基本内容和阶级本质。

 

[实践与练习]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及其趋势(4学时)

 

[知识点]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重  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  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基本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的具体形式即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循环理论,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要了解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周转理论,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要了解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以及资本周转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要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所需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关于资本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资本形式的本质和作用以及各个剥削集团如何共同瓜分剩余价值。要掌握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的理论,以及作为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的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

 

[实践与练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规律(5学时)

 

[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一)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重  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难  点]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包括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人的探索。要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与练习]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严重挫折?如何看待目前社会主义低潮?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学时)

 

[知识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杜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难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基本要求]

本章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学习本章首先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应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成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的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了解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第三要认识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才能在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四要认识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互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实践与练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它?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三、学时分配

 

 

序号

 

章  目

学时

理论学时

社会实践

合计

1

绪 论

6

 

 

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5

 

 

3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4

 

 

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6

 

 

5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

 

 

6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

 

 

7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5

 

 

8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

 

 

备注

期末总复习

3

 

 

合计

 

42

12

54

 

四、  考核模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理论课程成绩为百分制,依据统一评分标准执行。

 

五、  选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课程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石云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洪晓楠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顾海良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六、大纲说明

1. 本大纲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基本要求”制定的。

2. 为了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改革必须贯彻三个基本原则:

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与发展相结合;

其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再次,思想性、知识性、生动性相融合。

3. 习题要求

(1)根据各章内容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联系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习题要着眼于基本理论的运用,观点正确,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必要的引导。

4. 实践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的形式以调查报告为主,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安排完成不少于4000字的调查报告,教师予以评审。

5. 该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启发、讨论、看录像等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撰写人:李瑞艳                       审定人:王双梅

批准人:杨利英                       执行时间:2015年9月


 

 

关闭

 
新闻公告  
第八期“青马班”学员赴殷墟开展实践教学 2024/05/16
马克思主义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联... 2024/05/06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探寻文明起源 彰显... 2024/04/29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大听课、大调研”第... 2024/04/25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安排部署会 2024/04/17
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集体备课会在我... 2024/03/29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我为强市建设做贡... 2024/03/22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赓续文化根脉 坚定... 2024/03/15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娱教授应... 2024/03/10
我校文化展览馆获批“2023年安阳市科普... 2024/01/09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2023/12/20
校长沈记全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12/18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忠实履行当代大学... 2023/11/22
省高校思政课“大听课大调研”第十一调... 2023/11/17
版权所有: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